当前,全国88%的检察院在基层,74%的编制和人员在基层,90%以上的案件办理在基层。
作为检察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础前沿力量,基层检察院在整个检察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6月1日至2日召开的全国基层检察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对深入推进基层检察院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为什么是“四化”建设?如何进行“四化”建设?座谈会上,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基层院直接面对群众,更需要规范化执法
面对举报线索,查还是不查?过去,在不少检察院往往实行的是“一支笔”个人审批制度,这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对此,在辖区基层检察院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广东省深圳市检察院率先推出举报线索集体审查评估制度,改个人审批为集体审查评估。集体审查评估,既能提高线索审查分流的准确性,节约侦查资源,又能强化内部制约,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如今,在高检院的推广下,全国控告检察部门大多都建立了举报线索评估机制。
创设举报线索评估机制,规范举报线索管理工作,是高检院近年来大力推进基层检察院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基层检察工作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总能遇到各种复杂情况,面临更加严格的挑战和考验。规范执法,在基层检察院尤显重要。
座谈会透露,加强基层检察院执法规范化建设,当前要着重做好三件事——
抓好《检察机关执法工作规范(2010年版)》(下称《执法规范》)的学习培训和贯彻落实。2010年,高检院制定颁布《执法规范》,作为检察机关业务部门、业务岗位的基本操作规程。高检院要求把《执法规范》要求落实到执法办案工作实践中,作为执法办案活动的具体指引。结合贯彻落实《执法规范》,进一步细化执法流程、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强化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促进执法办案水平提高。
把案件管理作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探索建立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案件,推进案件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高检院将对各地试行的案件流程管理机制运行情况和案件管理机构设置进行调研,尽早出台案件流程管理规范。
探索和完善符合基层检察工作实际、正确引领基层建设的考评机制,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要创新考评方式,强化日常考评、动态考评、个案考评和网上考评,使基层检察院建设考评工作更为科学、规范、统一、高效。
案多人少,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条出路
2011年2月,浙江省西北部一个基层检察院检察长告诉记者,当下最令他发愁的,是人员问题。当地经济欠发达,检察院很多年轻人都有走出去的想法,招录大学生又没有明显优势。
资料显示,由于一些地方控制招录人数,一些基层检察院特别是西部和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进人难、留人难等原因,目前相当一些基层检察院空编较多。
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细节:2008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副科长闫淑英全年办理238件案子,平均一个多工作日就要办结一起案件。闫淑英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说:“每天早上一上班一屁股坐下,除了中午吃饭休息一会儿,再站起来就是夕阳西下了。”
高检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基层检察院办理的刑事案件量大幅增长,自侦案件的程序要求更加严格,基层执法办案力量十分紧张。东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基层检察院案多人少矛盾、西部和贫困地区人才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对此,高检院要求以加快基层人才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基层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
基层检察院人才数量不足,成为制约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瓶颈”。为此,检察机关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对国家新增的第二、三批政法专项编制分配,重点考虑办案任务重的基层检察院,缓解基层检察院编制紧张问题。
对基层检察院空编率过高的问题,高检院拟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控制基层检察院整体空编率在适当比例。
进一步研究制定增强基层检察院对人才吸引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基层检察院人才难进、人才难留、人才短缺问题。
加强检察人员素质能力建设,亦能有效缓解执法办案力量紧张的难题。检察机关将继续开展对基层检察人员的全员培训,突出抓好以执法办案人员为重点的专项业务培训和以新进新任人员为重点的任职资格培训。还将健全落实岗位练兵长效机制,广泛开展业务竞赛和案例研讨,加强基层一线检察业务专家、业务尖子和办案能手的培养,努力在基层检察院造就一批专家型、复合型人才。
深化改革,优化基层检力配置,提升基层治检水平
官多兵少、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手段简单陈旧……目前,很多基层检察院都面临这样的管理难题。
问题面前,湖北省检察院率先试水,积极探索检察职权优化配置规律。2009年,湖北省检察院选取13个40人以下的基层检察院推行了内部整合改革试点,以批捕公诉部、职务犯罪侦查部、诉讼监督部、案件管理部、综合管理部这“五部制”为基础,优化职权配置,形成“检察官—副检察长—检察长”三级管理模式,打破科长、处长等行政化管理模式限制。实践证明,改革后的管理模式更加符合检察工作的实际需求,既促进了执法规范化,也提升了管理效率。
湖北省检察院的这一大胆尝试,正是对高检院大力加强基层检察院管理科学化建设的积极响应。
高检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一些基层检察院管理手段简单陈旧,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落实不到位,一些制约基层检察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因此,今后要以推进分类管理改革和优化内部管理为重点,推动基层检察院管理科学化建设上水平——
高检院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基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提出基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框架方案和配套制度,争取尽早出台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职务序列和检察官职级比例、等级、级别升降政策,推动分类管理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化基层检察管理改革,探索建立以信息化为平台,以责任落实为重点,梳理、整合和联通检察业务、队伍、政务管理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内部管理机制。
高检院将研究制定规范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设置和职责范围的指导性文件,合理确定内设机构设置的数量、名称、职责等,优化职能配置,提高管理绩效。
公正执法,人员素质和检务保障一个不能少
2009年末,高检院和公安部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将看守所监控系统与驻所检察室监控设备联网。在这份文件上,记者还看到了具体详细的驻所检察室监控联网建设规范标准。监控联网,目的是实现对看守所监管执法活动实行动态监督,严防类似“躲猫猫”事件的发生。
又如从2006年起,全国检察机关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开始推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把检察机关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的整个过程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既能有效促使办案人员规范执法,消除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也能更好地固定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
不难发现,这些令人振奋的执法观念的转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科技强检,已成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强音。在承担大量办案任务的基层检察院,加强检务保障,必不可少。
高检院有关负责人表示,2008年以来,基层检察院经费、“两房”、科技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检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础保障薄弱的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至2010年,全国基层检察院投入科技装备资金比2005年至2007年增加60%以上。车辆、电脑、录音录像设备等办公办案科技装备得到普遍配置和更新,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国近97%的基层检察院完成局域网建设,并联入专线网,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
下一步,检察机关将以提高保障层次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基层检察院保障现代化建设上水平——
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修订基层检察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完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基层检察院经费保障水平。
全面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法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投资保障机制的意见》和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建设标准》,准确把握落实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障新机制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层检察院“两房”建设全面完成并达到新的建设标准。
贯彻落实基层检察院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制定和落实基层具体配备标准和实施规划。
推进信息化普及应用。逐步实现基层检察院执法情况网上录入、执法行为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促进基层检察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本报武汉6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