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他是一名锅炉房里的拉煤工;10多年前,他是一名失意的下岗工人;今天,他是一名优秀的检察官。他就是武义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副科长马切明。2008年10月,他作为第二批全省检察业务专家候选人被推荐到省检察院。
此前,马切明还收获了一大堆的荣誉:全省优秀自学考试毕业生、金华市十佳政法干警、金华市“严打”斗争先进个人、武义县机关效能建设“十佳满意工作人员”、人民满意政法干警。从一名拉煤工成长为一名优秀检察官,他走过了怎样的路径?
15年:一个自考生的坚持
1964年,马切明出生在武义县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6岁那年,他从“土高中”(二年制半工半读高中)毕业后分配到武义县化肥厂,当起了一名学徒工,具体工作就是将锅炉房内的煤渣拉出倾倒。单调的工作和微薄的收入常常使马切明感到生活的空虚和乏味,觉得前途渺茫。
1986年的一天,马切明从一个朋友处得知有关自考的信息。加上他一直对那些头戴国徽、身着豆绿色服装的检察官有一种崇敬和向往,于是便毅然参加了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开始走上了艰辛的自考之路。
刚开始,年轻的他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一口气报了4门课程。无论三班倒的工作空余,还是乘车回家的路上,都成了马切明的看书时间。很快,考试时间到了。功夫不负苦心人,这次的考试通过了3门,他欣喜若狂。可是命运之神很会捉弄人,当他通过9门课程的自考后,接下来的几次考试却屡屡尝到失败,他丧失了信心,竟连续三年未参加自学考试。
时间匆匆,不经意间日历翻到了1994年。这一年,马切明所在的化肥厂因为国家政策性调整停产关门了。正是这一年,全国检察系统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干部,已暂时留厂负责保卫工作的马切明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可是最终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也正是这次失败,使马切明重新下定了完成法律专业自考的决心。傍灯苦读又成了他每天生活中不变的内容。1995年12月,他终于通过了法律专科全部14门课程的自考。之后,又继续报名参加了法律本科的自学考试。
1997年,机会再次来临,浙江省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其中武义县检察院有5个职位。即将超过报考年龄的马切明这一次没有让机会从身边溜走,在众多参考人员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以综合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县检察院录用。
进入检察院后,马切明抓紧一切时间钻研业务,继续自学法律,终于在2001年12月通过了浙江大学法律本科的自学考试,取得了法律本科文凭。2004年9月,已是不惑之年的马切明凭着对法律的执著热爱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凭着自考养成见缝插针的良好学习习惯,参加并通过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全国司法考试。象他这样成功过关的“高龄”考生十分罕见。
“自学考试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大学文凭,更重要的是从中磨炼出了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辛探求知识的勇气,找回了曾一度失落的自信。只要肯学习,不论时间多紧都可以挤,不论起点多低都没关系,不管年龄多大都不算晚。”
11年:一个优秀检察官的成长
“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检察官”,这是马切明踏进检察机关大门第一天就暗暗许下的誓言。马切明先在反贪局工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马切明共参与查处了16件贪污贿赂大要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80余万元,成了反贪战线上的一名优秀侦查员。
1999年1月,马切明成了一名公诉人,在公诉岗位的5年时间里,马切明办理了各类重大疑难案件200余件,其中包括一批有影响的大要案,他成为院内公认的“公诉精英”,被誉为“公诉一剑客”。
啃“硬骨头”是马切明的强项。有一年,贾某涉嫌挪用资金120万元的案件摆在了马切明的案头。案卷材料多达18卷。这是一起涉及武义、金华、上海等十多家企业,相互之间涉及货物串换、资产转让等复杂交易行为的连环经济案件,由于发案各单位内部人员复杂,提供的证言真伪难辩,认定事实难度非常大。马切明接手后,对案件材料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认真审查,经过30余天的连续加班,终于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出清晰的挪用资金证据链,并发现贾某还涉嫌抽逃出资罪。此案仅审查终结报告就写了3万余字,起诉书长达3000余字。起诉后,法院最终判处贾某有期徒刑六年。
“细心”是马切明的又一特点。即使有一些看似很平常的案子,马切明都能从中发现“不平常”。如周某涉嫌盗窃案,侦查机关移送审查时只认定一个盗窃罪,但周某在接受讯问时讲了一句“我有一辆摩托车是从别人盗窃来后买来骑的”。结果,马切明在起诉时增加了一个非法收购赃物罪。难怪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说,案子遇到马切明手上是可怕的。然而,也有许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说,我的案子能遇到马切明审查是一件幸事。如孙某涉嫌非法持有枪支案,侦查机关以孙某帮助他人私藏一支土铳已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移送审查起诉,马切明认真审查后,根据最新司法解释认为孙某犯罪行为情节轻微,可以作相对不起诉处理。该案经检委会讨论,认为马切明提出的建议正确,遂作出不起诉决定。
马切明不仅在办案中不怕苦、勤动脑、敢碰硬,而且善于将工作经验提炼总结。从事检察工11年来,马切明已先后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专业论文和检察宣传等文章7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达20余篇。多篇论文在法律类核心期刊《人民检察》和《检察日报》发表,有的被评为全国优秀论文特等奖和一等奖。2003年,全省检察系统进行首届主诉检察官选拔,在强手如林的公诉人中,马切明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主诉检察官资格,并被推荐为省检察系统业务尖子。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命运,无论反贪还是公诉工作,只有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才能做到不枉不纵,公正执法。”
1年:一段不平凡的“临时村官”经历
2004年2月,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农村下派优秀干部的精神,马切明下派到武义县白洋街道沈宅村担任农村指导员,开始了为期一年“临时村官”的角色。
沈宅村有5个村民小组,在白洋工业功能区开发过程中,有的小组土地全部被征用,有的小组土地基本没征用,村集体手中掌握了上千万元的土地征用款。村两委会研究决定,把村民未被征用的土地全部收回重新分配,并拿出部分征用款根据政策按田亩分给全村农户,但在执行过程中被征用户与未被征用户、村民与村干部发生了激烈的矛盾。马切明来到沈宅村后,就与村民同住同吃,深入群众了解情况。针对村里的上述问题,他首先做通村两委会工作,专门召集户主开会,让他们尽情发泄不满讲出心里话,同时认真收集村民提出的好建议,他主持连续开了5个晚上的户主会,摸清了村民思想动态和矛盾症结。他向村两委会和街道建议:村两委会好的愿望不能与法律相冲突,解决土地征用户基本生活保障是关键。在街道领导和村两委会支持下,马切明起草了“沈宅村关于发放土地承包补偿费等有关问题的决定”和“补偿协议书”讨论稿,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交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讨论决议,通过后坚决予以执行,化解了矛盾,让干部村民口服心服。
主要矛盾化解后,马切明又一鼓作气提出对村财务进行审计,对多年来未清理的承包合同及应交款进行清理,把村级财务料理得清清爽爽。沈宅村在学“后陈经验”中,依法定程序制定通过了“村务管理制度”和“村务监督制度”,还大胆创新制定了村监管会审查账目每月一次,在次月5日审核上月村务凭证的制度。在马切明的努力下,沈宅村的村务管理逐渐从人治向法治轨道迈进。
抓了大事不放过小事。马切明在工作中了解到,沈宅村某老妇早年死了丈夫,两个儿子因为赡养问题上发生矛盾,老妇已到生活揭不开锅的地步,村干部多次做了她儿子工作还是没有效果。马切明知道这起家庭矛盾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就自己掏钱买了一袋大米送到老人家中,临走时发现老人灶台上连盐也不多了,又留下10元钱,老妇感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手紧紧握住了马切明,说:“共产党派来的指导员真好!”
在这期间,马切明坚持每天把村里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日记,村里有什么工作,谁家有啥困难,他的笔记本里一清二楚。一年多下来,这样的“民情日记”竟积了一大摞。
“把事关群众利益的一点一滴小事认认真真做好、做实,才会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和贴心人,才会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干部群众才会从心里拥护共产党,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检察官的良好形象。一个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N年:一生追求精彩生活无止境
如果说,看到马切明在学习工作中的用心、执著,认为他是个工作狂、书呆子,是个不顾家、缺少情趣的人,那就错了。他在家里是妻子眼里的好丈夫,与孩子是朋友式的好父亲,与父母是具有中国传统式的孝子,他将工作和家庭生活安排得象一首乐曲一样奏出和谐的旋律。出身体育世家的他,是检察院各项活动的骨干,身高1.78米,体重88公斤,皮肤黝黑、充满阳刚之气的他,在篮球场上是一名“快马”前锋,在游泳池里是一条矫健的“飞鱼”,在排球场上是弹跳力出众的“黑橡胶”,在羽毛球场上是身如飞燕的“杀手”,在乒乓球场上是号称打不死的“牛皮糖”,在文艺舞台上有精彩的哑剧小品表演,在大水库、野湖泊、溪边是不折不扣的钓鱼高手,他还是有名的根雕迷……他把业余时间安排的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马切明业余生活和工作一样是永不言败的人。比如,在化肥厂做拉煤工的时候,有一回厂里有人摆开了掰手腕的擂台,当时年仅17岁,血气方刚的马切明赢了好几个回合,后却被一位以前练过吊环的高手轻而易举地击败。不服输的马切明暗暗下了决心:总有一天我要战胜他!从那时侯,他每天睡觉前都要举起放在枕头边的四五十斤重的铁伐门练习臂力,用新买来的脸盆放进砖块和铁球练习腕力,经过1年多时间刻苦训练,他最终战胜了对手,成为厂里“傲视群雄”的掰手腕冠军。
乒乓球是马切明的最爱,才长到球桌高时,父亲就给他买了一副球拍。从此,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乒乓球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拿过不计其数的冠军,包括1998年全县运动会乒乓球男单冠军、2004年金华市检察系统首届乒乓球大赛男单冠军。直到现在,他只要不是办案加班,下了班都要忙里偷闲地到俱乐部打1至2小时的乒乓球。与他有过交手的球友说,也许马切明的球技不是顶尖的,但他是最能坚持、最有毅力、最会拼搏的球手。
从小在农村溪边长大的马切明,钓鱼从他6岁就成了一大爱好,进入检察院后也未改变,但他为了“避嫌”,喜欢自己交10元钱钓一天的大水库或到野湖泊、溪边尽情休闲。多年的钓鱼实践,马切明也成了当地钓鱼界小有名气的钓手。有一年盛夏,检察院工会组织钓鱼活动,因为天热,大伙儿在水库边呆不了多久就躲到荫凉的地方休息了,有的提早回家。可是,马切明却一个人像一尊雕塑一样蹲在岸边,默默地顶着烈日暴晒,一直坚持到太阳下山。许多人没有钓到,马切明就将“成果”给大家分享了。他说:“钓鱼不是为了吃鱼,而是钓一份好心情。”
“乒乓球让我学会了拼搏,钓鱼让我学会了专注,根艺让我陶冶了情操,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一直坚持不懈,玩出水平,就会领略运动、休闲的快乐。”
后记
在武义县检察院,大家对马切明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说:“马切明像一块水晶玻璃,清明透亮。”有人说:“马切明像一头牛,总是默默地耕耘,从不知疲倦。”有人说:“马切明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坚硬而有内涵。”有人却说:“马切明这个人有点‘另类’,特立独行的风格不同于常人,读懂他不容易。”……其实,解读马切明说难也不难,只要空闲时坐下来和他聊上几句,就完全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概括:他的性格是“外向型”的,工作学习是“学者型”的,业余爱好是“专业型”的,家庭生活是“情趣型”的,婚姻爱情是“专一型”的,对待同事朋友是“真诚型”的,面对弱者是“同情型”的……
马切明是一名个性鲜明、热爱工作和生活的检察官,正因为他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轻易改变自己,才以他独特的执著演绎出自己“另类”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