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梅
他是一名检察官,却多次和毒枭面对面“交锋”;他看起来略带书生气,但狡猾老辣的毒贩常常“栽”在他的手上。
他是邬海静,金华市检察院公诉一处检察员,办理过多起在省、市有重大影响的团伙性、跨区域毒品案件,并在办案中摸索出了毒品案件“司法认定难”的应对、破解之道,成为来自检察系统的“禁毒先锋”。
没有缉毒警察与毒贩间紧张激烈、你死我活的搏斗,于邬海静而言,每一场与毒贩的交锋,都是沉默的“较量”,只能赢,不能输。
扳倒大毒枭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邬海静,戴一副眼镜,言语不多,透着一股书卷气。很难想象,他面对过的,不仅多是大毒贩,有些还是团伙性贩毒案“上游”的大毒枭。不过,邬海静笑着说,办毒品案,他并没有“独门绝招”,有的只是检察官应有的缜密思维和沉静,“有时甚至就是‘死磕’。”
2013年上半年,被列为公安部目标案件的王某等19人贩卖毒品案移送金华市检察院审查起诉,邬海静承办。虽是团伙大案,但该案主犯王某认罪态度较好,所以开始时大家都觉得,这起案件办起来会轻松很多。
但是,首次提审后,邬海静就发现一个问题:王某虽供认了自己大量的犯罪情节,但每当被问及其毒品来源、上家身份等重要问题时,她就蜻蜓点水、含糊其辞。邬海静还注意到,女毒贩王某性格柔弱,年纪也不大,但根据案中的交代,她却单枪匹马,一个人驾车远赴广东购进大量毒品,这明显不可能。邬海静直觉,她背后另有其人。
带着这个疑问,邬海静结合在案证据,从细节入手,一次次地和王某沟通交流,促使她放下了思想包袱。同时,在精心准备后,他对王某展开了“地毯式”讯问,最终通过王某的片言只语、记忆碎片和详细核查,成功地锁定了隐藏其后的上家“阿东”,遂建议公安机关立即追查。
然而,有贩毒前科的“阿东”早已料到自己可能“暴露”,一直行踪不定,狡兔三窟,直到一年多后才在贵州老家被千里奔袭的侦查人员逮个正着。
“从在王某的供述中感觉到他的存在,到后来历时一年多才将其抓捕归案,这个过程于公安民警异常艰辛,于我也内心特别煎熬。但我从没有怀疑‘阿东’的存在——通过之前丝丝入扣的查证,我有强大的内心确信,相信他不管逃到哪里,怎样遮掩,终将被抓获。”邬海静说。
然而,故事并未到此结束。绰号“阿东”的王某某到案后不仅一口咬定不认识王某,还像“段子手”一样不断为自己的前言不搭后语圆谎。面对气焰嚣张的犯罪嫌疑人,邬海静沉下心来,细心寻找客观证据,最终凭借扎实的证据体系,将王某某送上了被告人席。
2015年10月,法院一审判处王某某死刑。王某某提起上诉。2016年5月,省高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历时三年,邬海静终将漏网之鱼绳之以法,这起案件也成为金华市首例追诉漏犯被判处死刑的毒品案件。目前,王某某的死刑判决,最高人民法院还在复核中。
难案的完美逆袭
2012年走上公诉岗位的邬海静,至今共办理过毒品案件十几件,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起涉毒量都在1公斤以上,最高50公斤,面对的也多是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的嫌疑人。
在办理这些贩毒大案过程中,邬海静发现,和其他刑事案件相比,毒品案件中疑难案件的比例很高,“毒贩们都知道,这是掉脑袋的事情,所以在交易过程中会特别谨慎,交易手段也特别隐蔽,还常常是人货分离,更很少留下痕迹,这对苛求大量客观性证据的公诉人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同时,毒枭通常再犯多,像王某某这样“二进宫”甚至“N进宫”的不在少数,因为熟知公检法办案的全过程,他们常常翻供、假供,甚至有些人一直“零口供”,以沉默对抗。在庭审阶段,更是不惜血本聘请强大的律师团,妄图扳回局面。所以,毒品案件也由此成了疑难棘手案件的“代名词”,办案人常常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和瓶颈。
“缉毒警和毒贩正面对抗,不计生死。而我们作为检察官,也不能在审查起诉阶段‘掉链子’,要在确保证据确凿充分的情况下,对毒贩实现精准打击。”邬海静说,在案件办理中他一直在摸索,寻找毒品案“司法认定难”的破解之道。
这些年,邬海静首次实现了对技术侦查资料的全程实质审查,并将其转化为在案证据;首次对重大毒品犯罪嫌疑人提出存疑不诉,取得公安机关和侦查人员充分理解认同;首次打破重大毒品案件事实不清情况下只能就低认定的惯例,充分发挥补充侦查的作用,实现了审查起诉阶段的完美“逆袭”:2016年,在审查曾某等人贩毒案件中,邬海静通过积极引导侦查,最终指控的主犯曾某贩毒数量由移送起诉时的2万9千余克大幅提高至5万5千余克,并被法院全部采纳认定。该案也由此成了金华目前涉案毒品重量最多的案子,贩毒量超过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