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加强涉外检察实务问题研究,11月13日,金华市人民检察院、义乌市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涉外检察司法实务沙龙。本次沙龙围绕“中非检察合作若干问题”“涉虚拟币支付结算型犯罪争议问题”两大主题展开研讨,共有40余名专家学者、司法实务人士、企业代表参会。
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与非洲法研究室主任钱振球以“大国经略非洲与国际法话语陷阱”为题,为中非检察合作研讨拉开了序幕。他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引出涉外案件中的立案依据、刑事管辖权等关键问题,并结合中非合作论坛相关文件,深入阐释了对国际司法协助机制的思考。他强调“涉外无小事”,处理涉外案件应立足大国竞争背景,具备国际视野进行分析研判,并以服务企业出海、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为根本落脚点,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治智慧与责任担当。
杭州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董彬介绍了涉外检察信息库试点运行情况。该信息库以“一平台两中心一看板”为基本架构,整合了涉外检察案例库、法律法规库、翻译人才库、办案规定与法律文书中外译本等多个功能板块,并探索引入AI智能检索等辅助功能。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及非洲部分国家小语种法律规定的案件时,可借助该信息库快速获取相关法律依据与参考资料。董彬表示,信息库目前仍处于持续优化阶段,是检察机关在涉外法治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探索,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科技赋能,提升检察办案的智能化与专业化水平。
在实务交流环节,浙江宁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巍以非洲矿业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非洲矿业领域的法律发展动态与合规要求。义乌市佰定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施美萍从民营企业实际出发,提出企业在对非贸易中普遍面临法律知识不足、部分环节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并希望检察机关加强涉外普法支持。义乌市检察院廿三里检察室主任吴彬与浦江县检察院干警秦影影结合基层办案实践,系统梳理了涉非洲犯罪的主要类型与办案难点,并通过典型案例阐释了检察机关案件审查重点。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冯姣对“中非检察合作若干问题”主题进行了总结。她提出,中非检察合作一方面应立足企业需求,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出海发展提供司法护航;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广涉外检察信息库,通过整合案件与法律法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为检察办案提供有效支撑。同时,冯教授也表示,当前涉外检察工作仍面临法律适用、司法协助等现实挑战,需通过推动刑事诉讼法修改、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方式,不断探索可行的解决路径。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王东明围绕犯罪现状、争议焦点与综合治理路径三个方面作主题发言。他表示,当前涉虚拟币案件数量与涉案金额持续攀升,犯罪呈现技术化、隐蔽化、多元化特征,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分工,对司法侦查构成挑战。此类案件罪名主要集中在洗钱、逃汇、诈骗及帮信罪等,犯罪模式多样。针对虚拟币法律属性认定、主观明知的认定标准等争议焦点,王教授梳理了不同理论观点,并提出应通过完善立法、强化技术赋能、构建“监管科技+侦查技术”协同机制,系统建立“预防—打击—治理”综合治理体系。
西北政法大学涉外刑事法治与国别检察司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汪鹏在发言中表示,涉外检察工作在涉外法治背景下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涉外执法管辖问题,汪主任结合《联合国网络犯罪公约》的相关规定,为构建跨境取证等司法协查机制提供了思路。此外,围绕虚拟币跨境支付领域,他强调除通过司法协助完善侦查取证与证据保全外,还需进一步探索虚拟币的扣押、价值鉴定等实践难题,推动相关机制在检察实务中不断健全与完善。
杭州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董彬与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毛贯忠均聚焦虚拟币的法律属性认定问题。董彬认为虚拟币因缺乏使用价值,有别于普通财物;毛贯忠则表示虚拟币种类多样、法律性质不一,应作区分处理。
“基层检察机关在办理涉虚拟币支付结算案件时,面临虚拟币处置与法律监督双重挑战。”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吕丹丹聚焦虚拟币处置程序,认为目前保全、溯源等环节仍需制度完善。
义乌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方昕飞介绍了当前虚拟币扣押以资产安全为首要原则,公安机关正探索采用“冷钱包”的方式扣押虚拟币。
义乌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金隽婷重点分析了义乌涉虚拟币支付结算犯罪的发案背景和主要犯罪模式,从实务角度厘清此类案件的审查重点。
义乌市检察院党组书记郑晓鸣指出,本次主题研讨,既有理论阐释,也有实践经验,为破解涉虚拟币犯罪治理难题提供了宝贵思路。性质认定层面,根据国内现行规定,虚拟币不具有货币属性,但实务中,虚拟币已被用于跨境流通,可能涉及非法经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洗钱等犯罪。司法处置层面,虚拟币匿名性、跨国性增加了侦查难度,应进一步探索推动部门协作,完善虚拟币处置规范体系,明确认定标准。下一步,义乌市检察院将在此次研讨的成果基础上,立足义乌办案实践,持续深化涉虚拟币犯罪相关争议问题的研究,并服务于高质效办案。
金华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裘菊红对本次沙龙予以充分肯定,认为精准契合了涉外检察建设的实践需求,涵盖了合作机制、办案难点、数字赋能等关键维度,既有理论思考,更有实践探索,为我们下一步推进工作凝聚了共识、拓宽了思路。她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锚定区域优势,以中非检察合作擦亮涉外检察工作品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聚焦中非贸易中的法律需求,依法办理涉外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投资等相关案件;探索建立中非检察协作联络机制,加强与非洲相关司法机构的沟通对接。
二是聚焦办案难点,以重点问题突破助推涉外检察质效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涉虚拟币支付结算型犯罪专项研究,一方面要加强涉虚拟币典型案例的培育和相关执法办案机制的探索,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制度机制建设,主动对接最高检相关司法解释制定工作,为司法解释完善提供鲜活的“义乌样本”。
三是深化数字赋能,以数字检察战略夯实涉外检察工作基础。主动融入数字检察建设大局,全力做好平台试运行相关工作。以平台建设为契机,探索构建具有金华特色的涉外检察数字应用场景,推动与有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协作,不断提升涉外案件办理的质效和规范化水平,为涉外检察工作现代化筑牢数字根基。